“同学们要认真领会京剧的精髓、揣摩人物特有神韵……”走进江苏省海安市西场小学京剧舞蹈室,江苏海安西场街道几位老干部京剧票友正挥汗如雨,耐心细致地指导着20多位同学苦练京剧“四功五法”。
“京剧艺术从娃娃抓起,既能传承传统国粹艺术,还能让学生们在快乐体验中收获成功,收获自信。”多年前,海安市西场街道老干部支部书记、红枫志愿服务者王万璋在调研中发现,京剧进校园困难重重:专业师资少、经费申拨难、服饰道具制作繁,难以呈现京剧艺术的美感。
办法总比困难多。西场街道充分挖掘“五老”资源,发挥“五老”作用,由街道老干部支部组织部分退休老干部和红枫志愿者成立了京剧票友会,并多方调研论证,联系专业辅导老师,指导西场小学于2016年9月成立了“和润京韵”少儿京剧社团。
社团成立后,西场小学将京剧特色教育纳入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以音乐课堂为主阵地,发动“京剧走进我心中”的征文比赛、京剧知识手抄报比赛、“京剧知识与欣赏”系列讲座等主题多样化的京剧体验活动,把京剧艺术的种子播进了同学的心田。老干部党支部及红枫志愿者也积极争取社会资源,设置京剧教室、购置京剧教具,并和学校研究制定社团培训的时间、教案等,确定每周五下午和周六一天进行集中训练,常态化开设京剧课程、组织京剧社团活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学生们的做、打功夫有模有样,唱、念更是有板有眼。“奶奶,您听我说——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小铁梅”高举红灯,“李玉和”视死如归,“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虽然声音稚嫩,,但那台步,那手势,俨然已经有了范儿。
西场小学把京剧进校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改变了之前在艺术教育领域传统艺术形式缺位的现象。“传统艺术进校园不但要有形,更要形神兼备,让同学悟出传统文化精髓和做人的道理。”王万璋提出,京剧进校园不能只是让孩子们学一段唱,或者学几个身段,和丰富多彩的京剧艺术、传统文化相比,这样的学习略显片面。为此,西场小学京剧社团从传统文化入手,用京剧这个载体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和传统美学。
“从京剧《四郎探母》中我体会到亲情的伟大,从《红灯记》中我学到地下工作者的勇敢和机智,从《贵妃醉酒》中我懂得了‘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西场小学陈果同学代表京剧社团小票友说出了心中的感悟。
京剧在西场小学已经从个别学生喜爱发展到全体学生普及,从注重唱段发展到注重思想文化教育,精心打造“国粹京韵”特色课程,如唱京曲、念京谣、画脸谱、跳京舞、做京操等,让所有学生都能受到京剧文化的熏陶。国粹艺术的魅力犹如春风化雨一般,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孩子心里,不知不觉中温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京剧社团把我家孩子从网络游戏解救出来了,还有了自制力和自信心,现在又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还立志做一位京剧大师呢。”孙一昕的家长喜不自禁。
2017年底,西场小学成功举行首届京剧艺术节,在当地刮起“京剧风”,京剧一时圈粉无数。2018年,京剧《智斗》代表海安市参加南通市少代会“红领巾”特色社团展演,2019年,现代京剧《中国脊梁》《打虎上山》分别参加了南通市委、海安市委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场演出。西场小学京剧社团获得全国铜奖两次,省级优秀集体节目奖一次,参加海安区镇、社区等公益性演出10多场次。《》《》《》《香港大公报》、中国政府网、教育部网站、新华网等30多家新闻媒体相继报道、转载西场小学京剧艺术走进乡村校园的情况。
“不入梨园,怎知京剧文化的魅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推进京剧艺术进校园,既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普及、传承,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西场街道党工委书记金山存表示。
老骥伏枥,带出乡村校园京剧娃,走上大舞台唱响京韵人生。